查看原文
其他

孙映柏老师:当前数学教育的问题

辛庄师范 辛庄师范 2022-06-08

孙映柏老师

特级数学教师。曾任甘肃礼县师范(陇南师专)教务主任、副校长,并兼任甘肃省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兼中师工作委员会主任。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,《数学教学研究》杂志编委,中/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成成员。有着五十多年的教学经验,对儿童心理、数学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研究。


他撰写的《介绍一种快速多位数减法》被中国改革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编委会评为“年度优秀论文学术成果奖”特等奖(2005年)。曾参编全国性的“中师趣味数学”;参编和培训中/英九义教育《中学数学教学策略》和《小学教学策略》。1985年获甘肃省园丁奖,1995年获中师曾宪梓基金会二等奖。已出版《方绎数学》《怎样教好小学数学》《阴阳数学》等著作。


数学教学的变革:阴阳数学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a0518qkk6if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
  当前数学教育的问题

▪壹  越学越难

    正整数4和2的“加、减、乘、除”人人会做,个个理解。正小数的四则运算较难但也能理解,而且好用,因为每天买物品花钱。


    学了分数后就不那么好理解了。1/2+1/3,  1/2-1/3  为什么会成为5/6和1/6呢?更分不清乘与除的概念。就连数学家也产生困惑,起了“真分数,假分数”的名称。有了假分数就再也分不清“整数”和“分数”了。(4=8/2  , 2又 1/3=2+1/3)


    学了有理数分不清“加号与正号”“减号与负号”,也弄不明白加法与减法的差别。不明白就统统叫代数和。代数和到底是“和”还是“差”,或者既是“和”又是“差”,或者包括“和与差”,或者什么都不是!也不理解乘、除的概念,更不明白规定“正乘正为正,正乘负为负,负乘负为正”的道理。


    学过无理数,连为什么叫“无理”也不明白,更不理解共运算的含义。√2π是“√2个π相加”还是“π个√2相加”!?


    奇怪的是这么多的疑惑中学不清楚,大学不过问,成为数学中明白的“糊涂”问题。


    其实,至今人们连什么叫“数”都不清楚。小学生教学“0像鸡蛋,1像粉笔,2像小鸭,3像耳朵,4像小旗...”这是认数字;家长从小让孩子从“1数到100”这叫背数;指着物品从1数到几,叫数(shǔ)数(shù),那么什么是数呀!实在是人人“心中有数”但个个“不知期其数”。这不是越学越糊涂吗!

 

▪贰  越学越繁琐


  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把简单问题复杂化。


  例如:(一年级数学教材下册P.65)

    

    由于人为难,无法得出一个通法。因此,分割加、减为“10以内加、减”,“20以加、减”...“多位数加、减”等多少块长达三、四年时间才学完。


    在小学学了六年的加减法,到初中学正、负数,学正负数加减时不便进行,又引入绝对值概念,但又讲不清楚为什么“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,0的绝对值是0,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”。


    本来“除法、分数、比”可以互通,但偏要提出不同概念,不同法则和不同体系。


   “函数、方程、不等式”本应是一个整体,但把它分开成不同的部分并讲各自不同的定理法则、运算步骤等。


    类似地,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法则。分式也有同样法则,等式有基本性质,方程也要有基本性质,重复繁琐。

 

▪叁 越学越呆板

    教育部倡导“玩中学,学中玩”,但人们并不明白“玩什么,怎么玩”!提出“减轻儿童作业负担”,但只知道作业数量的负担,并不知道其实是“不懂与不会”的精神负担。


    数学向来是“一支粉笔,一面黑板”的教学形式。“背公式,记法则”是天经地义,多练习,苦做题是本领。美名曰“熟能生巧,巧能生智”,其实过量做题是“弄巧成拙”,压缩了儿童的思维空间,磨灭了对新事物的灵感。


    正因如此,学生们都认为“数学=做作业”,再加上“考试第一,分数挂帅”的社会氛围,使得儿童做题时处于疲惫状态。


    当今,书店的数学书籍大都是考试练习册,“百分题”“冲刺题”“状元练习”等等成为当代数学教育现状的公示招牌。


    由于作业多不能如期完成使儿童久而久之形成少言寡语,闷闷不乐的性格。不愿参与社会活动,不愿进入公众场合。这种死记硬背,套公式,仿习题,对答案的教育能“青出蓝而胜于蓝”吗?科学家千方百计制造机器人,而我们不辞劳苦地把活人培养成机器!

 

▪肆  阴阳不协调

     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形,其主要原因是数学的发展背离了阴阳天道。


    数学教材历经多次改革,费劲了专家学者的心血,但到最后都东凑西凑,对基本内容和思维方式没有丝毫变动。偶尔对明显不太合理的部分也做过纠正,但不彻底


    例如,加法原有“被加数、加数”的称谓,现都改叫“加数”;乘法也有“被乘数、乘数”的称谓,现都改叫“因数”。但减法中的“被减数、减数”的叫法仍然不改。另外除法中的“被除数、除数”的称谓仍被习惯地保留强化,除数(如÷2)不仅不是数而且要读成“除以...”。


    其实,这些不能改的根本原因是阴阳不协调的弊端。为什么“+”和“×”能改,而“-和“÷”就不能改呢?还有“加法,乘法满足交换律(a×b=b×a)”(两数位置平等),而“减法和除法”就不满足交换律(两数位置不能平等交换)。现知“+、×”属阳,“-、÷”属阴。显然有“阴阳不平等”的隐嫌。


    由于阴阳不平衡(或平等)之弊,使得好多本应简便易行的问题人为地造成不必要的困惑与复杂。


 现行数学教材难以回答的数学问题:


1、什么是数?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?

2、什么是加?2+3=5都明白,但1/2+1/3、(-1/3)+(-1/2)你明白吗?2+π,√2+π是什么意思?

3、什么是减?3-2=1都明白,但1/3-1/2、(-1/3)-(-1/2)你明白吗?2-√2、2-π你明白吗?“5个红苹果比4个绿苹果多几个”的问题能用减法计算吗?5个红苹果中能去掉4个绿苹果吗?

4、什么是乘?2×3=3+3=2+2+2,但1/3×1/2、(-1/3)×(-1/2)呢?√2π是√2个π相加吗?是π个√2相加吗?

5、2×3=6中的“2×3”读‘2乘3’但为什么6=2×3中的2和3又要叫做因素?

6、什么是除?8÷2=4是把8平均分成两份,而其中一份为4,但π÷ √2中的π能平均分成为√2份吗?

7、8÷2要读作“8除以2”,但孩子大多会读“8除2”是孩子错了吗?

8、4/2是假分数吗?4÷2=4/2=2是整数,那么整数也是假分数吗?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分整数和分数?

9、小学学了六年“加减”,初中学有理数,你能区分加号与正号吗?你能分清减号与负号吗?

10、为什么“正乘负为负,负乘负为正”?

11、学了字母表示数后,“a+b”和“a-b”能表示和与差吗?既然不能,为什么(a+b)²叫两数和的平方?(a—b)²叫两数差的平方?

12、为什么“整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,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”?

13、为什么会有“真分数,假分数”“有理数,无理数”“实数、虚数”的名称?名实相符吗?

14、由什么保证等式的两边可以“同加、同减、同乘、同除”同一个不为零的数(或整式)?

15、为什么数学中有那么多不能解释的规定?

16、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爱学数学吗?难在何处?

17、你所理解的“空间形态”是什么?“数量关系”是什么?

18、你想想你学了数学对你有何用?你身边有数学吗?


  

你想知道以上众多的不知道吗?


去年暑假,孙映柏老师带领了首届“新教育”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的数学组,把“阴阳数学”的思维方式带给了全国近200位一线的老师们,很多老师在数学思维方式上深受启发,但在实践上还不知从何入手。


今年中学实验班的数学主课板块,是由班里的玉铉同学主讲,孙映柏老师指导,效果非常好。玉铉的教学随笔记录下教学的感悟:  教学随笔| 学生岱川:数学板块第一周随笔


小学班的数学板块由大国老师主讲,孙老师指导,老师讲的收获满满,学生们学的也津津有味。


主班文峰老师记录了两周来学习乘法的探索过程:教学随笔 | 文峰老师:阴阳数学——用“方”法,学乘法


有了我们自己的教学经验,阴阳数学的学习与应用,也有了更多的心得跟大家分享,真正让这种学习数学的方法落地课堂。今年第二届“新教育”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的数学组,依旧是孙老师来带领,想要学清数学、一探究竟的老师们,欢迎来我们研习营 :


招生倒计时 | 第二届“新教育”中国文化课程研习营




★  辛庄师范由立品图书董事长黄明雨创办,致力于“重建大人之学”。更多信息请登录

     "一滴水“的新浪博客

       "立品图书“微信公众号

    “辛庄师范”微信公众号

★  招生咨询及报名邮箱 xzsf_school@sina.com

★  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。




 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